澎湖羣島位於臺灣之西,分佈於臺灣海峽之中,北起北緯23度45分4秒,南至北緯23度9分40秒,東起東經29度42分5秒,西止東經29度18分3秒。最北端為目斗嶼,南端為七美嶼,東端為鷄善嶼,西端為花嶼,北回歸線穿過虎井、桶盤兩島。本羣島共有64個島嶼。
澎湖羣島乃玄武岩臺地被開析所形成之島嶼,各島嶼頂部均由玄武岩風化所分解而成之黃褐色土壤所覆蓋,下部玄武岩洋蔥狀風化非常發達,但西嶼、白沙、馬公則局部為薄層之赭土所覆蓋。本區域內之主要地層除花嶼外,其餘均屬新第三紀及第四紀之火成岩及少數之沉積層所構成。火成岩分佈甚廣,包括多次之岩流噴出,並夾有少量之鬆弱砂岩、泥岩、凝灰岩及頁岩,由薄層之砂岩、泥岩及含海棲化石之岩層,證明此區域之火山活動是由淺海中發生。柱狀及板狀玄武岩之節理相當發達,形成非常優美之自然景觀,也使得澎湖有資格成為景觀公園之水準。 澎湖群島之地層如澎湖群島地層柱狀示意圖,各地層概述如下:
A. 海濱堆積層、砂丘砂及表土層 海濱堆積層主要是珊瑚遺體,另外含有介殼,有孔蟲殼,砂及石英砂等構成,以不規則堆積於各島之灣瀉處,但其生成原因似與風向、海流,有密切關係,較顯著及廣濶之海濱堆積層在白沙島之後寮及馬公本島林投公園之南方。各海濱距海岸線數米處有隆起海濱堆積層,係中粒之砂層,其中含有極多珊瑚遺體、貝殼,有孔蟲殼和玄武岩礫等。
B. 湖西統
1.黃褐色砂質泥層
2.褐色及灰色砂層泥層
3.黃灰色海貝層
4.褐色砂層及泥層
本層主要露頭在澎湖縣馬公本島湖西鄉湖西儲水池附近,各層總厚約60至70公分,均係鬆軟砂層或其互含層所構成,各層間均有明顯之不整合,並均有孔蟲及貝殼化石。4,3兩層厚度僅1公尺左右,除有孔蟲外,未含有其他化石; 2,1兩層均含有豐富的孔蟲與貝殼等化石,黃灰色海貝含化石最豐富。
C. 小門嶼統 1.石灰石層 2.鐵質石英砂質或砂層泥層之互層 石灰石層含有孔蟲,陸棲貝類及哺乳類化石。鐵質石英砂質或砂層泥層互層,其石英粒為透明且呈銳角之石英砂,粒度約2厘米,厚度最厚處約15公尺。岩層外觀似堅硬,但實際頗脆而易碎。
D.赭土層 澎湖之赭土層主要為玄武岩受風化作用所形成,顏色並不均一。
E.漁翁島羣
1.粗粒玄武岩
2.柱狀及板狀玄武岩
3.上部灰砂層
4.多孔質玄武岩
5.中部灰砂層
6.亞多孔質玄武岩
7.東嶼坪層(及馬公自來水井下部)
F.花嶼群
1.石英脈
2.矽長班岩
3.玢岩
G.千枚岩類 千枚岩僅極少數部分露於花嶼,岩質堅硬緻密。
(E)漁翁島群之補述
1.柱狀及板狀玄武岩:本岩層分佈最廣,如西嶼、七美、西嶼坪、小門嶼、馬公等地均是,其岩性堅硬,呈灰黑色。
2.上部夾砂層:本層為煤,砂岩層,本層之下部含有多量的貝殼及有孔蟲化石,與下部多孔質玄武岩之接觸面較為規則。
3.粗粒玄武岩:岩石部分呈青綠色,風化部份呈灰褐色,粗粒用肉眼可觀察斑晶,較之其他玄武岩,色澤較淡。
4.多孔質玄武岩:是構成望安島與將軍澳嶼之唯一岩層,呈青灰色、黃褐色及紅褐色頂部受風化作用,洋蔥構造相當發達。著名之文石即產於此岩層中。
5.中部灰砂層:由含有化石之黃褐色凝烏質砂岩層及青灰色泥岩層的互層所構成,含有許多貝類化石,有孔蟲化石及珊瑚碎片。
6.亞多孔質玄武岩:黑色多孔質玄武岩,色彩比一般玄武岩較黝黑為特徵。 7.東嶼坪層:由疏鬆黃色砂層構成,層中夾有許多玄武岩岩床及泥煤的薄層。
|